資料庫名稱:敦煌研究文獻 |
連線方式:Intranet WWW |
簡介說明: 敦煌漢文寫本目錄乃據台灣 (國家圖書館,簡稱 T)、英 (劉名恕、黃永武、榮新江編目,簡稱 S)、法 (王重民、黃永武編目,簡稱 P)、俄 (孟烈夫、黃永武編目,簡稱 XD)、北京 (黃永武編目,簡稱 P 及北新) 及大陸各地 (凡分敦補、滬、永登、津、敦研、敦博、津藝、北大、蘇氏、味青、敦補,簡稱 WB)、日本 (凡分藤井、招提、法隆、東、大東、天理、九州、大谷、井、赤井、橘氏、龍谷、谷) 等圖書館收藏之敦煌卷子編目,經王三慶教授匯聚再加修正後重新編輯而成。敦煌研究論著目錄據鄭阿財教授編輯之目錄加以改編,以供檢索參考。敦煌類書乃王三慶教授根據敦煌寫卷整理迻錄,並編次條目。 “敦,大也;煌,盛也。”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,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。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,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修習學。前秦建元二年 (西元 366 年),樂僔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,莫高窟從此誕生了。之後,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,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。 北魏滅了北涼,統一了北方,佔據了河西。這個時期,敦煌比較安定,百姓安居樂業,佛教隨之盛行。現莫高窟存留有北魏開鑿的洞窟 13 個。 隋文帝崇信佛教,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,詔命遠至敦煌。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,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 37 年,但在莫高窟開窟有 77 個,且規模宏大,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,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。 唐代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 1000 餘窟,保存到現在的有 232 窟。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。安史之亂以後,吐蕃統治河西長達 60 多年,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以及吐蕃文經卷。 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,莫高窟的開鑿得以延續,開鑿洞窟約 10 個。自元朝以後,千里河西才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。 敦煌文獻中保存了佛經、藏外佚經、寺院文書、歷史、地理著作、公私文書、大量古典文學資料 (包括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論語》等儒家經典及詩、歌辭、變文、小說、俗賦等)、科技史料音樂、舞蹈資料等等。豐富的內涵和珍貴價值,不僅受到中國學者的極大重視,而且吸引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眾多學者競相致力於對它的研究,遂形成了一門國際顯學--敦煌學,在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大放異彩。本檢索系統乃為全文檢索。 |
注意事項: 輸入檢索字詞後,請點選「執行檢索」,出現檢索結果後,再點選「顯示結果」。 |
最近更新 11/23/04 |